在摄影术语中,主要的景物和被衬托的物体被称为主体和伴侣。物体分主次,所以画面上要做适当的安排。一般主体被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位置,伴体只位于画面的上半部或下半部,或者左右的一部分。千万不能把伴随体相互连接,相互呼应,否则就会形成一个主副分散的画面。以突出建筑为景物对象的景物要以建筑为主体,有些景物中的主体对象不是一个而是很多,甚至可以占据整个画面。我们在拍摄这种景色的时候,首先要决定它在画面上应该占据的位置,然后决定拍摄的数量,再来选择拍摄的角度。
没有建筑物作为景物目标的自然景物很多。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景物目标,自然景物的景物范围比较广,可取的拍摄位置也比较灵活。在没有固定主体目标的自然景物中,应根据景物的自然条件和理想的太阳光线来确定景物范围和拍摄角度。比如桂林的山水,山水一定要有山有水。应该以山为主体还是以水为主体?这个就要根据现场来定了。河近山远,则以河为主体,反之,则以山为主体。
以河流为主体拍照时,一定要把河流安排在画面上最明显的位置,把远处或河流两岸的远山安排出来,作为对河流的衬托。河景的横线一般比较明显,最容易把画面一分为二,影响宾主的联系。所以,如果把河流画在河的对面,它的水平线一定是明显的,所以一定要选择有明显直线的物体(如木船、桅杆、可以做特写风景的树枝等)来突破水平线,或者从远处乘船作为近景。如果河流是弯曲的,它的水平线不会清楚地划分画面。但为了表现河水的深浅,你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俯瞰的角度拍摄。这样既能表现出深远的景色,又能使弯曲的水平线在画上形成弧线,增加线条的美感。
远山近水也多山,必须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这座山一定比这条河高。当山靠近河的时候,站在山脚下不仅看不到河,也看不到山的全貌。所以拍近山远河的风景,一定要站在山上,以山层为主体,从俯瞰的角度拍摄,让白色的远河出现在群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