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线性透视营造空间立体感。
线性透视,简而言之讲就是“近大远小”,原本平行的线条,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会聚,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
在摄影中,常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来突出线性透视下的前中后景层次。
1)汇聚线/消失点
汇聚线的拍摄,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性物体,来突出空间感。要实现这一效果,最好使用广角/超广角镜头来容纳更多的前景和更多的引导线。
在自然界中道路,桥梁,水流等都是天然的汇聚线,在取景构图时加入它们,不仅可以拍出引导线,还能极大的提高照片的层次感。
2)重复缩小
线性透视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近大远小”。如果画面中沿纵深方向分布有一系列重复的物体,它们会由近到远逐渐变小,就可以营造出空间立体感。
利用广角/超广角镜头,可以把近处景物进一步放大,强化这种“近大远小”的效果。
3)参照物法
在拍摄时,摄影师可以采用低角度拍摄,来把前景景物拍得更大,通过尺寸上的夸张来强调“近大远小”的透视感,来表现画面中各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利用色彩营造空间立体感。
大多数摄影师都知道色彩能制造对比,但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色彩会影响视觉感官,创造出“前进”和“后退”的心理感受。
在暗背景下,暖色调会显得“近”而冷色调会显得“远”,暖色的“前进感”更强;而在亮背景下,情况恰好相反。
此外,对同一种颜色来说,饱和度越高就越“近”,饱和度越低就越“远”。
可以在创作时通过取景,来让前景具有“前进”感,与背景更分离;也可以通过后期手段进行相应调整。
3、利用构图营造空间立体感。
1)“留白”
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的意境的艺术手法。为主体增添一些适当的空白,是合理有效增加空间立体感的手段。
大片同色调或色调相近的景物,都可以充当留白;再搭配上一个具有高对比(色彩、明暗)的主体,就构成了一幅有空间立体感的画面。
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比例大小,直接影响画面的表达效果。并不是说主体比例越大/越小就越好,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效果。
例如:当主体的画面比例大时,视觉冲击力和代入感会比较强;而如果缩小主体的画面比例,四周的“留白”部分会变多,空间立体感更强。
2)遮挡
遮挡,也就是用一个物体部分遮挡住另一个物体。这样,观众很直观地就能认识到,被挡住的不完整的物体,肯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
尤其是在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由于“空间压缩”效应,线性透视会变得很不明显,遮挡就变成了表现空间纵深的关键手法。
3)纵透视
在竖画幅拍摄时,可以采用纵透视的形式,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以表现出空间层次感。具体操作也不难,找个制高点,高机位俯拍即可;这个方法往往和遮挡法一起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遮挡法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